市面上有些产品,不是卖给嘴的,是卖给脑补的。
比如“沙漠有机牛奶”。听起来像什么?像牛在荒芜之地负重修行,一滴奶都掺着坚持与奇迹。可真相呢?你喝的不过是包装、故事、和营销成本。
再比如“白桦树汁”。价格堪比优质葡萄酒,宣传词写得像灵魂疗愈饮料:纯天然、极寒地区采集、富含矿物质……甚至有人形容喝下去“像在北欧的雪林中醒来”。
问题是:它真的值那个价吗?
不值。但有人买。
一、“智商税”的核心不是产品,是“幻觉成本”
这些产品的共性非常清晰:
自带神秘故事感(沙漠、原始森林、极寒地带、某个“远离人类文明”的净土)
高概念包装(“有机”“天然”“珍稀采集”“产量稀少”)
符号溢价明显(买的是身份、健康焦虑、生活品味)
一个产品的成本结构,越来越不是“原材料+人工”,而是“想象空间+叙事成本”。你以为你喝的是牛奶,其实你在消费“我喝得起沙漠奶”这个社会认同。
二、“健康焦虑”是最赚钱的收割池
没有哪一代人像今天这样怕死,又没有哪一代人像今天这样容易被忽悠。
于是,任何一个看似能“延缓衰老”“抗氧化”“补充微量元素”“增强免疫力”的噱头,都会迅速变成一门生意。哪怕是从树上流下来的液体,也能卖出“命脉”的价钱。
你可以一边买着白桦树汁,一边外卖烧烤麻辣烫,你可以嫌纯净水太寡淡,又愿意为“雪山矿泉”掏三倍价格。因为你不是在消费理性,而是在为内心的不安找一个心理安慰剂。
三、“卖概念”永远不缺市场,因为人需要幻想
别嘲笑那些买沙漠牛奶的人,也别指责那些囤白桦汁的家庭主妇。他们不过是被生活逼到一地鸡毛后,试图用一个看起来“高品质”的选择来给自己营造一点精致错觉。
这是消费社会的病,也是人的病。
在这个凡事都要讲“性价比”的年代,虚假性价比正在成为最大商机:只要你敢标高价、敢讲故事、敢塑概念,就有人敢信、敢买、敢吹。
四、我们真正缺的,从来不是牛奶或树汁
我们缺的是常识,缺的是自我判断力,缺的是一点点面对真实世界的勇气。
毕竟,当一个社会失去了理性选择的土壤,智商税就不叫税了,那叫经济主流逻辑。
写在最后:
卖沙漠牛奶没错,卖白桦树汁也没错,错的是我们明知是笑话,还愿意当那个笑着交钱的人。
所以别再说“傻子太多”,该说的是:这个时代,懂得怀疑的人,越来越稀缺。
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