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保健品都是智商税
我其实不太喜欢“智商税”这个用词和概念,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和偏好是不同的,对一个人来说是“智商税”的商品对另外一个人来说也许就不是。正是由于每个人对同一件商品的价值判断有差别,商品交易活动才得以产生,我们不能把这种差别称为“智商税”。比如风靡全球的LABUBU,我就难言喜欢,它有什么实际功用吗?好像也并没有,但并不妨碍它有相当一大批拥趸,并且给泡泡玛特带来了惊人的的收入和利润。
所以,我为什么单独把保健品拎出来,说它是智商税?
因为社会对保健品的认知存在巨大误区,太多人把它当做药品来看待,对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至于甚至会贻误疾病的治疗;还有些人每天进食多种保健品,导致不同产品相互作用吃坏了身体,最后不得不到医院进行治疗。
保健品到底是什么?卫生部于1996年3月15日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第二条是这样定义的:本办法所称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办法》的第一条内容是:为加强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保证保健食品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下称(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保健品的全称其实是保健食品,说白了,保健品只是食品的一种,主要遵守的是食品的法律法规,和药品没有一点关系,它没有任何治疗的功效,大多数保健品充其量就是水、蛋白质、维生素和核酸,日常的饮食中都会摄入,完全足够。
既然它是食品,那肯定也是安全的,不就可以放开了吃吗?总归是吃不死人的,至于有没有效果,那是另一个问题,万一有呢!
当然不能!饭随便吃还会长胖呢,这种化学合成的东西吃下去又怎么可能没有危害呢。众所周知,人体吃进去的东西是要吸收和代谢的,胃、肠、肝、肾、脾、胰等器官需要协同作业,才能留下营养、排出毒素和冗余。而当我们在食物中摄入过多的蛋白质时,会对肝、肾造成较大的代谢负担,甚至是伤害。
即便是看起来最无害的维生素,经常食用也有一定的风险。人类的身体在进化中是形成了一套稳定的平衡状态的,当你额外吃了很多维生素,身体就要消耗资源去调节和重新获得平衡。等到体内的细胞好不容易适应了额外维生素的供给之后,万一出于某些原因,你不再吃这些维生素了,那么你的身体又要经历一个不适应的过程。这种“匮乏”所带来的不适应要比“过量”所带来的不适应更糟糕,对身体的伤害也更大。
因为食用保健品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比比皆是:最近一起严重的安全性事故就发生在我们隔海相望的发达国家日本,知名药企小林制药生产的含红曲成分保健品去年被证实检测到软毛青霉酸,会导致肾脏部位疾病。截至2024年8月22日,正在调查的疑似与该保健品有关的死亡人数增至119人。
如果你去一趟医院的肝病科,会发现很多食用保健品导致肝损伤的病人,本来以为能补身体,结果反而伤了肝,而且可能还是不可逆的损伤。2019年国内肝病权威专家茅益民和陈成伟二位教授曾发表过一篇题为《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及病因学》的研究论文,研究显示:我国普通人群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为各类保健品和传统中药(26.81%)。排在第一位,甚至超过了肝毒性很强的抗结核药物。
珍爱生命,远离保健品。
赞(7)
|